从前觉得小资的生活,是拿着一台IMAC,坐在星巴克的窗台边,手边有一杯摩卡,屏幕里是正在办公的文件。
后来,IMAC有了,星巴克有了,摩卡有了,人心却不满足于只喝一个外卖杯的咖啡。
于是,买了咖啡机、咖啡豆,想要冲泡一杯属于自己的咖啡。
然后又被懒癌和手残劝退,喝回外卖杯的咖啡,直到……
终于看到了这本《如何制作咖啡:咖啡豆背后的科学》,从咖啡豆的底层逻辑讲起,到手把手冲出一杯打着自己的标签的咖啡,我们再也不是那个“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星巴克路上”的文艺2B青年了。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有一间自己的咖啡馆,落地的书柜,昏黄的灯光,让时光和爱都溢满生活。
咖啡的底层逻辑很多人都觉得速溶咖啡没有现冲的咖啡好喝,事实上速溶也只是背了一次锅而已,最关键的还是它背后的制作工艺存在着本质的差距。
关于咖啡的发现最广为流传的传说应该是源自一个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到15世纪的时候,苏菲派的信徒将咖啡当作饮料来饮用,这种饮品开始逐渐被民众所熟悉并广受欢迎,哥伦布大交换则是让咖啡真正走入了西方的生活中。
当然,如果你觉得星巴克和Costa的味道不一样是因为做咖啡的店员的手法配比问题,那不妨透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下咖啡豆的品种和种植。
关于咖啡的风味是的,咖啡豆会因为产地的不同,甚至种植海拔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即便是现在普遍认为商用咖啡豆主要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的品种,也会因为产区的区分而使风味各异。
加之新鲜咖啡豆在采摘后所采用的脱水工艺不同,加工方法也会最终成为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除了产地不同,导致风味关键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烘焙和研磨。
咖啡的酸甜苦咸的表现风格与烘焙的深浅,研磨的粗细都有着密不分割的关系,如果不是咖啡资深玩家,一般食众大概很难从这么一杯浅显的咖啡中捕捉到这么多的奇妙风味。
这就是品尝者的口味轮,如果你仔细观察,很容易在咖啡馆找到这样一张图。
如果你愿意尝试自己做一杯咖啡,可以试试能不能品出这其中的风味来,相信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刷新你对咖啡的认识。
毕竟,在咖啡豆的加工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个很细小的流程变换,都可能导致最终的那一杯咖啡风味的重大变化。
这也是咖啡的迷人之处。
没有一杯手冲咖啡是完全相同的风味的。
被误会的咖啡因我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害怕喝咖啡成瘾,但同时又对咖啡欲罢不能,每天不喝上一杯都会觉得浑身没劲儿。
“一项研究表明,在摄入咖啡因后,蜜蜂记住花香的概率是其他蜜蜂的三倍,这有助于确保蜜蜂返回,从而确保植物的繁殖成功。”
咖啡因对于神经系统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之于动物和人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同时,咖啡因在被人体摄入之后,通过胃肠道吸收,便会在人体内停留4-6个小时,之后再被代谢成三种化合物。
在这不算太短的时间内,咖啡因以及它所代谢的化合物能给人体的各个器官运作都带去积极的影响,包括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力量,还能够降低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的高风险。
“也许咖啡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提高大脑的灵敏度,同时几乎没有副作用。”
不仅如此,适当摄入咖啡因还能够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并不会导致上瘾,因为它不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如何制作一杯美味的咖啡了解了咖啡的底层逻辑,也认识了咖啡的工具,所有的认知更新都只为了能做出一杯有自己标签的咖啡,这是我们在文章最初所设立的一个小小的目标。
事实上,咖啡粉研磨的粗细,水温的高低,萃取时间的长短,泡煮比例的倾斜,这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最终影响到一杯咖啡的口感。
星巴克的摩卡和Costa的摩卡最终的口味都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咖啡机似乎只是大同小异的差距而已,但是只要你愿意,一个手冲壶,一张咖啡滤纸,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做出一杯属于你自己风格的咖啡。
别管手冲的手法有哪些,说到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在最后咖啡越来越多的被食众们所接受,它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这本《如何制作咖啡》则是让你与时尚的距离更进了一步,真正了解咖啡背后的妙处,从一个咖啡门外汉成为一枚标准咖啡客。